皆是在提醒世人,莫要被世俗的纷扰蒙蔽双眼,守得内心清明,方可洞察万物。”
乾隆微微颔首,目光中透着思索与感悟。
身旁的永琰却挣脱乾隆的手,跑到池边,蹲下身子,伸出小手想要捞起那飘落的花瓣。
他嘴里嚷嚷着:“阿玛,快看呀,这花瓣好像小船,飘来飘去的。”
乾隆见状,赶忙上前一步,生怕永琰失足落水,同时笑着说:“小十五,莫要贪玩,这池水虽浅,也要小心。”
再往前走,一座名为古槐荫山的假山突兀而起。
说是假山,却颇具气势,它由形态各异的怪石堆砌而成,山上布满青苔,绿意盎然,仿若将山间的清幽野趣浓缩于此。
山间有蜿蜒的小径穿梭其中,虽短小却别有一番趣味。
乾隆饶有兴致地沿着小径拾级而上,脚下的石板略带湿滑。
他却毫不在意,他牵着云儿的手,专注于山上的一草一木。
山上还错落有致地种植着几棵槐树,枝叶繁茂,为这座小山遮阳蔽日,使得山脚下形成一片清凉之地。
站在山顶,举目四望,唐槐院的全貌尽收眼底,“唐槐抱子”、槐香池以及周边的亭台楼阁、花草树木相互交织,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。
乾隆俯瞰良久,才缓缓开口,“这古槐荫山虽非真山,却有真山之韵。
于这道观之中,别具一格,为这唐槐院添了几分山林野趣。
道长,你说是不是?”
道长点头笑道:“皇上所言极是,这古槐荫山,便是要让世人在这方寸之间,体悟山林之美,感受自然之力,回归本心。”
永琰在一旁听着大人们说话,似懂非懂,又嚷嚷着,“阿玛,我也要上去看。”
乾隆笑着将他抱起来,一同站在山顶,指着下方的美景,耐心地给永琰讲解着。
此刻,阳光愈发灿烂,洒在众人身上,暖意融融,唐槐院中的美景依旧。
仿若时间都为其停驻,沉浸在这一片古朴、清幽与神奇之中,众人久久不愿离去。
乾隆凝视着这一切,心中仿若被一道灵光击中,刹那间有所顿悟。
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而悠远,仿若穿越了时空,看到了历史的长河在脚下奔腾不息。
又仿若感受到了大自然那包容万物、孕育生机的磅礴伟力。
他负手而立,身姿挺拔如松,仰头望向澄澈的天空。
片刻后,嘴唇微微开合,顺口赋诗一首:
“巍峨道观隐幽林,唐槐奇景映古今。
槐香四溢池波漾,槐荫叠翠山色深。
山川壮丽收眼底,乾坤浩渺蕴真心。
感怀自然开灵悟,盛世风华永颂吟。”
吟诗之时,乾隆的声音低沉而雄浑,语调抑扬顿挫,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,在山间悠悠回荡。
那诗句从他口中流出,恰似一条奔腾的河流,将他对山川美景的感慨、对自然伟力的敬畏,以及对当下盛世的期许,一一倾诉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