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8章 黄袍加身(2 / 2)

可他并没有像有些帝王那般,举起血腥的屠刀,对功臣痛下杀手。

相反,他想出了一个极为巧妙的法子,名为‘杯酒释兵权’。”

永琰一脸疑惑,“阿玛,什么是‘杯酒释兵权’?听起来好神奇。”

乾隆笑着解释,“一日,赵匡胤在宫中摆下盛宴,邀请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前来饮酒。

酒过三巡,赵匡胤佯装愁眉不展,长吁短叹起来。

众将见状,纷纷询问其缘由。

他便坦言,自己虽贵为皇帝,却日夜难安,生怕有朝一日,手下的将士们也如当年他们拥立自己一般,被旁人黄袍加身。

这些将领们皆是聪明人,一听便明白了赵匡胤的意思。

他们纷纷表示,愿意交出兵权,回乡安享富贵。

就这样,赵匡胤用一场酒宴,不动声色地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,既让功臣们得以善终,又稳固了自己的皇权。”

永琰听得津津有味,小手不停地比划着,仿若自己也置身于那场充满智谋的酒宴之中。

他不禁赞叹道:“阿玛,这赵匡胤好聪明啊!”

乾隆微微点头,神色转而凝重:“小十五,赵匡胤此举虽保全了功臣性命,却也埋下了隐患。

因为他自身是由臣子变成的皇帝,深知兵权的厉害。

所以他很是忌惮这些大臣手中的兵权,很怕这些大臣会变成第二个他。

故而,他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。

在朝堂之上,大力提拔文官,抑制武将的发展,使得文官的地位日益尊崇,武将则备受掣肘。”

永琰面露不解,问道:“阿玛,这有什么不好吗?”

乾隆轻轻叹了口气,语重心长地说:“长此以往,弊端尽显。

大宋的军队战斗力逐渐衰弱,士兵们缺乏实战经验,将领们难以施展拳脚。

当外敌入侵之时,连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都难以寻觅。

你可知,大宋曾多次遭受辽、金等国的欺辱。

国土沦丧,百姓遭殃,这便是重文轻武国策带来的恶果。”

永琰小脸满是惊愕,仿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小声嘟囔道:“阿玛,那你说赵匡胤做错了吗?”

乾隆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,安抚道:“小十五,这便是历史的教训。

为君者,当审时度势,制定国策需权衡利弊,切不可顾此失彼。

赵匡胤考虑的是自己,是皇权,是非对错,那要看站在那种角度来说!

要文武互相发展,互相制衡,这才是为君之道。

既要让文人发挥治国安邦之才智,也要让武将有保家卫国之能力,如此,江山社稷方能长治久安。”

萧云慵懒地斜倚在软榻一角,手中捧着一本精美的画本子,眼眸低垂,朱唇轻抿,偶尔翻过一页,发出轻微的“沙沙”声。

看似漫不经心,实则她心思细腻,随着乾隆与永琰的交谈声悠悠传入耳中,她渐渐从乾隆的故事里,品出了别样味道。

往昔,乾隆教导永琰,多是些诗词歌赋、经史子集,或是为人的基本礼仪,可今日,接二连三讲述的,竟都是帝王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