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章 说好的养寇自重,怎么突然就不养了(2 / 2)

因为他着实没想到,原来在古代人们早就发明了硝石制冰的方法。

而且据说从宋朝就开始了,至今为止已有五百多年了。

还好刚才自己没贸然说出硝石制冰的事儿,不然可就闹笑话了。

果然,自己还是小瞧了古人的智慧啊!

这般想着,朱慈烺无奈地摇了摇头,放弃了利用硝石制冰赚钱的打算。

紧接着,众人各自吃了一碗冰酪后,便离开了店铺,不过那冰酪的凉意似乎还残留在舌尖,让人回味无穷。

与此同时,画面转到河南这边。

不得不说,明末这个时期,陕西、河南一带的天气异常恶劣。

别的地方此时大概也就三十四五度左右,可河南这片区域,气温已然超过四十度。

太阳散发着炽热的光芒照射着大地,人仿佛置身于火炉之中,就连空气都变得滚烫,几乎要让人晕厥过去。

然而,就在这般酷暑之下,却有一支约莫二十万人的兵马正在缓缓前行。

只见这群兵马大多由农民组成,他们衣衫褴褛,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,还打着各种补丁。

大多数人手中拿的,要么是锄头,要么是镰刀之类的农具,这些农具在战场上显得有些简陋,但却是他们所拥有的最好的武器了。

而这群人不是别人,正是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!

只见军队前方,为首之人身材高大,脸色微黄,脸型稍长,下巴如虎颔般,眼神中更是透着一股凶狠与不羁。

此人赫然便是张献忠。

在当下的局势里,张献忠与李自成基本上都盘踞于河南一带。

他俩虽说都扯起了反抗朝廷的大旗,但彼此间各自为营,既谈不上是生死与共的朋友,也没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。

而是各自忙着发展自身的势力,恰似两条平行的轨迹,在乱世中蜿蜒前行。

与张献忠有所不同的是,李自成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执念,那便是重新打回陕西,回到那片他魂牵梦绕的故土。

所以最近这段日子,他率领部队在潼关一带安营扎寨,虎视眈眈地盯着潼关,一门心思试图攻破这座重镇,踏入陕西境内。

然而孙传庭何等精明,他早就洞悉了李自成的意图。

同时他也知道潼关的战略意义重大,犹如咽喉要地,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。

于是孙传庭早早便在潼关囤积了两万兵马和足够多的粮草,将这里守得如同铁桶一般。

每一处城墙垛口都安排了精锐值守,城墙上摆满了各种守城器械,滚木、礌石更是一应俱全。

李自成的农民军大多来自田间地头,本就不擅长攻城作战。

所以面对这两万训练有素、严防死守的守军,以及那高耸坚固的潼关城墙,一时间竟像无头苍蝇般,毫无办法。

可李自成又不甘心就此离去。

于是双方就这样在潼关一带陷入了僵持不下的局面。

反观张献忠这边,他可没有李自成那般明确的目标,一直在河南四处游荡。

所到之处,四处劫掠财物,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军队。

不过他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,近来就被一件事搅得心烦意乱。

那就是最近一段时间,左良玉这个家伙像发了疯似的总是追着他打。

以往他们虽说也没少交手,但大多时候互有胜负,而且左良玉从来不会和他拼命,基本上都是双方打得差不多了便各自鸣金收兵。

张献忠起初对左良玉的举动有些摸不着头脑,明明有好几次左良玉都可以弄死他,为什么偏偏就放过了他呢

后来有人为他解了惑,原来左良玉之所以会这样,是在玩养寇自重的把戏!

而他张献忠,恰恰就是左良玉眼中那只被养着的“贼寇”。

张献忠刚听到这话时,心里那叫一个气啊!

自己堂堂农民起义军,为了让穷苦百姓能有口饭吃,能过上好日子才奋起反抗朝廷,怎么就成了贼寇了

老朱家的祖宗朱元璋当年不也是跟他一样吗

咋没人叫他贼寇呢

但气归气,冷静下来后,他也不得不承认,在左良玉这个朝廷官兵眼里,他这个农民军首领可不就是贼寇嘛!

本来他和左良玉一直相安无事,双方你来我往,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。

可几个月前,左良玉像是突然变了个人,每次和他打仗的时候都跟拼命似的。

有好几次,张献忠都被左良玉逼得险象环生,差点就被生擒了。

这可把张献忠搞得一头雾水,实在想不通左良玉到底哪根筋搭错了。

说好的养寇自重呢怎么这就不养了

想不明白归想不明白,张献忠也懒得再费那个神了。

反正日子还得接着过,军队也得继续壮大。

而且,经过这几个月的苦心经营,他的兵力早已今非昔比。

虽说队伍里农民军依旧占了绝大多数,可他的老营人数也在不断攀升,如今光是老营的人数就达到了三万左右。

这些老营的将士,可都是在一场场与官兵的激烈战斗中存活下来的,历经战火的洗礼,战斗力绝非那些刚加入的普通农民能比。

其中更是有追随张献忠多年,并且历经无数战火洗礼的骨干成员。

这些人自崇祯三年,张献忠响应王嘉胤起义,举米脂十八寨之众时就一直跟随着他。

和他一起转战于晋、豫、川、陕等省,无论是长途奔袭中,还是在与明军激烈残酷的厮杀里,都始终坚定地站在他身旁。

这些人无疑是张献忠最后的依仗,也是他在这乱世中立足的底气所在。

所以,每次遇到攻城的硬仗,他总是让那些刚刚加入的农民军冲在前面,而他的老营则稳扎稳打。

毕竟张献忠心里清楚,这老营可是他的命根子,无论如何都不能损耗掉。

就在张献忠一边想着这些烦心事,一边率军前行时,早上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哨骑突然快马加鞭地赶回来了。

只见他在靠近张献忠时突然勒马停下,然后快速下马来到张献忠面前单膝跪地道:

“启禀大王,已经打探清楚了,前面就是信阳城了。”

信阳城

张献忠听到这话,原本有些疲惫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,随即开口问道,

“有没有打探清楚,这座城里面的兵力如何”

哨骑赶忙说道:

“之前小的和几个兄弟伪装成普通百姓,偷偷溜进去大概打探了一下,发现城里的兵力并不算多,满打满算,充其量也就五千人而已。”

“不过,里面的好东西可不少,金银财宝、粮草辎重应有尽有,大王,您看要不要攻城”

最后几个字一出口,张献忠顿时来了精神,眼睛里更是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

因为他知道信阳城至今还未被起义军攻破,就连李自成也没对这座城动过手。

而这就意味着,城里肯定有不少好东西,只要拿下这座城,他的军队就能得到大量的补给。

同时天气如此炎热,士兵们也都疲惫不堪,正需要找个地方好好休息整顿一下。

而信阳城,无疑是最佳的选择。

就在张献忠刚要下令攻城的时候,只见他身边一个中年男人突然开口道:

“大王,在下认为此时不宜对信阳动手。”

说话之人不是别人,正是农民军的主要首领之一罗汝才!

罗汝才为人十分狡诈,在农民军中有“曹操”的绰号,他善于谋划策略,为农民军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而且罗汝才善于调和农民军各部之间的关系,这就导致谁都愿意与之合作,并且打下城池之后,罗汝才也愿意把城中的财物和其他人平分。

因此罗汝才在农民军中很有号召力。

而之所以要跟着张献忠,则是因为他知道独木难撑的道理,在如今的局势下,唯有抱团才能生存下去。

张献忠自然也是佩服罗汝才的本事,所以当听到罗汝才反对攻打信阳的时候,他赶忙开口询问道:

“罗将军,为何会这么说”

只见罗汝才一边不紧不慢地摸着胡子,一边神色凝重地说道:

“虽然信阳的守军不算多,但是大王别忘了,左良玉还在后面追着我们呢!”

“万一我们在攻打信阳的时候,左良玉那家伙率军赶到了,到时候我们腹背受敌,又该如何应对”

张献忠听到这话,不由得也是一怔,原本兴奋的表情瞬间凝固,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。

刚才光顾着想打信阳了,倒是把左良玉这个家伙给忘了。

万一到时候打着打着,左良玉突然率军杀到,那可就麻烦大了。

别看左良玉的军队只有不到两万人,可那些兵马训练有素,装备精良,真要打起来,自己这群乌合之众可不是对手。

更何况现在的左良玉对他基本上也是毫不留情,一心要置他于死地!

想到这儿,张献忠不由得犹豫起来,脸上露出了纠结的表情。

毕竟放弃这么一座唾手可得的城池,实在是太可惜了,城里的那些物资,可都是他目前最需要的东西。

可要是攻城的话,万一攻到一半的时候,左良玉杀过来了怎么办

想到这里,张献忠最终还是决定暂时放弃攻打信阳的计划。

可突然就在这时,身后的大军中有一个人满脸焦急地走了出来,然后凑到张献忠面前低声道:

“大王,这天气实在是太热了,大伙都快热得受不了了,要不找个地方歇歇吧”

“还有就是咱们的粮草也没剩多少了,最多只能再坚持十天。”

“必须得想办法搞到粮草才行,不然过不了几天大伙就得饿肚子了。”

张献忠听到这话,脸色顿时阴沉得可怕,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般。

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首领,他可太明白最后这句话的分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