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李白,贺知章还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甚密。他和李白、李适之、汝阳王李琎、崔宗之、苏晋、张旭、焦遂等人并称“饮中八仙”。
杜甫曾作《饮中八仙歌》,开篇写道:“知章骑马似乘船,眼花落井水底眠。”生动描绘出贺知章醉酒后的憨态可掬:他骑马如乘船般摇摇晃晃,甚至不慎落入井中,竟能在井底酣然入睡。
如此率真随性,无愧“狂客”之名。贺知章晚年更加放荡不羁,自号“四明狂客”。他诗兴大发时,挥毫泼墨,所作诗文不加雕琢,自然天成,被世人视为珍宝。
公元744年,86岁高龄的贺知章向唐玄宗请辞归乡,请求成为道士。唐玄宗对这位老臣极为敬重,不仅欣然应允,还亲自送行,命太子率百官相送。
这份殊荣在唐朝历史上极为罕见。贺知章在朝为官50载,从未回过故乡,此番归乡感慨万千,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《回乡偶书》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?”
故乡的山水依旧,人是已非,村口的垂柳愈发粗壮,当年的孩童已长大成人,而眼前的他在孩子们眼中竟成了陌生的来客。
这首诗饱含着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却又不失幽默与豁达,没有丝毫悲戚之感,尽显其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。
回乡后不久,贺知章安然离世,结束了他潇洒而传奇的一生。
贺知章的诗文风格清新潇洒,自成一派。《咏柳》中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”,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将柳树的婀娜多姿描绘得淋漓尽致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
他的诗歌题材广泛,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,也有对人生感悟的抒发,语言质朴自然,意境深远,读来朗朗上口,让人回味无穷。
他的书法也有极高造诣,尤其擅长草书。其草书作品笔法秀美流畅,结体平稳大气,笔法变化丰富。虽然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,但件件皆是精品。
如日本皇室收藏的草书《孝经》,从中可领略其书法的独特魅力。
【他若不死,便无三国,计谋远超诸葛亮,刘备的第一谋士#历史#小知识#历史人物】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那位料事如神、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大多数人都把他当成了刘备身边的第一谋士。
其实,在影视剧中很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事情都是虚构的。比如“火烧博望坡”“草船借箭”以及“空城计”等,而在正式的记载中,他更擅长的是国家治理方面的谋略,至于打仗方面,他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。
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亮身上,其实还有另一个人的影子,那就是法正。法正出生于名门家庭,是孝侄法真的孙子。
建安初年,天下饥荒,法正与孟达一起入蜀,投奔刘璋。但因为他的性格原因,始终没有融入刘璋的团队。再加上刘璋资质平庸,看不到法正的才华,所以法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重用。
刘璋手下还有一位谋臣名叫张松,此人很有才干,他认为刘璋成不了大事,自己的能力也完全得不到发挥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法正与张松结识,张松非常欣赏法正的才华,二人成为好友,经常一起喝酒,发泄对刘璋的不满情绪。
当时,荆州地广人多,物产丰富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公元208年,曹操将其攻下。本就胆小的刘璋更加害怕,因为曹操可以直接从荆州对他发起进攻。
为了讨好曹操,刘璋便派张松作为使者去拜见曹操。张松身材矮小,相貌不端,曹操见到他后没多瞧一眼,便将他打发走了。张松回去后就建议刘璋去寻求刘备的合作,毕竟二人都是亲戚。同时,张松还向刘璋推荐了法正。
法正一见到刘备,就被其个人魅力所征服,觉得刘璋根本无法与之相比。回去与张松商量后,法正便准备寻找跳槽的机会。
公元211年,曹操向汉中的张鲁发动进攻,刘璋坐不住了,再一次让法正出使刘备,寻求帮助。
法正借此机会投靠了刘备,准备帮其占领益州,取代刘璋。刘备考虑之后,开始发兵,驻扎到了益州府城。刘璋见到刘备的兵马后,终于松了口气,又是提供兵马,又是提供物资。
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,刘璋发现刘备并没有攻打汉中的意思,这才恍然大悟,刘备要攻打的其实就是自己。而刘备迟迟没有动手,是因为没有出师之名,想打仗总得需要个理由。张松见刘备迟迟没有对刘璋动手,内心十分着急,便向刘备写信进行催促。